从0→?中国核电起步40年 | 从《秦山里的中国》采访创作谈秦山核电的人文精神

从0→?中国核电起步40年 | 从《秦山里的中国》采访创作谈秦山核电的人文精神

图片

“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”,这一马克思主义论断早已成为人们的共识。秦山核电站是周恩来总理在1970年2月亲自决策的国家高科技战略工程,即著名的“七二八工程”,经过长时间的争论和论证,直至1985年3月才正式开始施工建设。秦山核电站是我国自主设计、建造、安装、调试、运行、维护的第一座核电站,标志着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七个能够独立自主建造核电站的国家,是我国核工业二次创业和中国和平利用核能的标志性工程,是中国核电人才的摇篮,被誉为“国之光荣”。40年来,秦山核电自力更生、艰苦奋斗、强核报国、创新奉献,实现了从“跟跑”“并跑”到局部“领跑”的跨越式发展,以“国之大者”锻造“国之重器”,成为中国民族工业的一面旗帜。

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召开前夕,以《人民文学》在同年第1期发表徐迟先生的报告文学《哥德巴赫猜想》为标志,开启了当代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“双向奔赴”的新篇章。进入新时代,在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指引下,中国作协和中国科协号召广大作家聚焦“国之大者”,促进科学与文学的深度融合,书写科技强国建设生动实践,助力世界一流创新生态和科研环境的形成,共同写好新质生产力这篇大文章,推出精品力作。作为一名报告文学作家,我责无旁贷、不能缺席。幸运的是,因为采访创作了荣获鲁迅文学奖的长篇报告文学《红船启航》,得以结缘位于浙江嘉兴的中国核电“红船”——秦山核电,实现了与“老秦人”零距离的亲密接触,从而完成这部长达60万字的长篇报告文学《秦山里的中国》。

图片

《秦山里的中国》不仅深情回顾了秦山核电40年的建设史,也从一个侧面书写了中国核工业二次创业的发展史诗。参加过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的95岁革命老人凌行正读了这本书后,在《解放军报》发表了题为《一曲中国人的志气歌》的评论,认为“既长知识,又长志气”,也给了我很大启发,让我对秦山核电又增加了新的认知。因此,我现在可以非常自豪地说,我是最懂“老秦人”历史的人之一,甚至觉得自己就是一个编外的“老秦人”。因为熟悉了“老秦人”的前世今生,我也越来越觉得“老秦人”之所以能够取得今天的成功,其中有一条非常宝贵的经验,那就是秦山核电在坚持高质量发展的同时,始终在深耕和造就属于自己独特的秦山精神,形成了“老秦人”的文化传统和人文精神。在这里,请允许我用“五个始终坚持”,以“忠诚、奋斗、担当、创新、团结”这五个关键词,对秦山核电的人文精神谈一点自己的粗略认知。

一是“一个方向”,即始终坚持党的全面领导,其人文精神的内核是忠诚。从周恩来总理亲自决策“七二八工程”开始,秦山核电就一直牵动着中南海的关注,得到了邓小平、江泽民、胡锦涛、李鹏、朱镕基、吴邦国、张爱萍、邹家华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心和关怀。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曾3次考察秦山核电,2020年还亲切接见了获得全国文明单位的秦山核电代表,2021年亲笔对秦山核电的汇报信给予批示。由此可见,秦山核电的创业发展始终沐浴着党的光辉,秦山核电的辉煌成就正是因为它始终坚持党的领导。也就是说,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,就没有秦山核电的一切,包括今天和未来。40年来,秦山核电始终坚持党的全面领导,以党的方向为方向,忠诚于党和人民的事业,不懈追求“强核强国、造福人类”的梦想,坚决践行了国家使命。

二是“一条道路”,即始终坚持独立自主,其人文精神的内核是奋斗。秦山核电的建设发展可谓筚路蓝缕,一波三折。从中央到地方,要不要建、是自己建还是买别人的,争论一直不断。20世纪80年代,西方大国扬言“你们中国人,能造原子弹,建不了核电站”,甚至在国际原子能和平利用大会上质问:“中国只有原子弹,没有核电站,凭什么坐到主席台上?”而当秦山一期并网发电后,美国《基督教箴言报》不相信中国人自己设计的核电站能够发电,还专门派两名记者来到秦山,通过实地参观采访才终于相信。从秦山一期、二期、三期和支援巴基斯坦建设恰希玛核电站,到方家山扩建工程,直到今天的同位素开发助力“健康中国”,“老秦人”始终坚持走独立自主的道路,坚持“中外合作,以我为主”,从而彻底打破技术壁垒、丢掉“洋拐棍”,把核心技术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,有力地回答了如何自力更生、艰苦奋斗这个重大的现实课题和时代命题。

从0→?中国核电起步40年 | 从《秦山里的中国》采访创作谈秦山核电的人文精神

三是“一个原则”,即始终坚持安全发展,其人文精神的内核是担当。安全是核工业的生命线。40年来,秦山核电始终把安全和质量放在首位,确保核电发展的绝对安全。在《秦山里的中国》的采访写作中,安全始终是一个挥之不去的核心话题。从《“杜拉风波”敲响警钟》到《核电站,掀起你的“盖头”来》,从《T4事件》《“一个螺丝钉的大讨论”》到《秦山有块“小石头”》,毫不夸张地说,《秦山里的中国》字里行间都围绕着“安全”二字做文章,书里书外都在写“老秦人”如何把安全和质量放在首位的实践,以文学的方式总结了“老秦人”以高度的责任感奋力建设核电安全文化新高地的经验,成为中国核电安全体系建设的“秦山表率”,完整呈现了独具秦山特色的核安全文化。

四是“一个样板”,即始终坚持融合创新,其人文精神的内核是创新。“秦山为始,创新在先。”从无到有,从小到大,从弱到强,秦山核电40年的辉煌成就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得来的,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,而是一代代“老秦人”主动抓住时代机遇,敢于迎接行业挑战,积极构建机会窗口,大力协同创新体系,深度打造融合样板,以“秦山智慧”造就“秦山方案”,以“秦山力量”铸就“秦山名片”获得的。在《秦山里的中国》中,我们可以看到,“老秦人”始终向“新”而行、提“质”而进,秦山一期掌握了从“KNOW-HOW”到“KNOW-WHY”,秦山二期克服了“中国核电建设困难的总和”,秦山三期实现了“中国人的成功故事”,随后又实现秦山“换脑”有了首个中国核电运行许可证有效期限延续(OLE),在同位素生产上打破国外垄断,推动“零碳未来城”的建设,不断提升新质生产力。秦山核电还与地方实现了“与核共生”“因核而盛”“融核发展”的“三级跳”,成为企地融合的“邻喜典范”,打造了“秦山样板”式的融合创新文化。

五是“一面旗帜”,即始终坚持中国式现代化,其人文精神的内核是团结。文学之所以被誉为人学,那是因为它是引导人、影响人的事业。徐迟先生的《哥德巴赫猜想》写的是数学家陈景润一个人的故事,而《秦山里的中国》写的是中国核工业人的集体群像,因此要写出秦山核电40年艰难创业的故事是一件十分不容易的事情!秦山核电的故事不是太少,而是太多太多了,但是又太复杂、太零散了。参与秦山核电的建设单位多达几百个,涉及的技术工种和部门成百上千,参与的建设者也成千上万。从30万千瓦到60万千瓦、从70万千瓦到100万千瓦,以及从两种堆型4种机型9座反应堆的设计、建造、安装、调试和运维中,我看到了“老秦人”团结协作,同心同德,实现了从“零的突破”“世纪跨越”“国际接轨”到“零碳未来”的卓越发展;看到了“老秦人”赓续“红色基因”的文化传统、具体实践和“比万家灯火还要亮”的家国情怀,生动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。团结就是力量,团结才能胜利。秦山核电以“国之光荣”铸造“国之重器”,以“国之大者”铸就“国之名片”。我在《秦山里的中国》中说,作为中国核电民族工业的旗帜,秦山核电本身就是一部书,“老秦人”也是一本书,“秦山里的中国”是这个样子,而不是其他什么样子。它是什么样子呢?现在,如果用一句话来回答,我的答案是——它就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样子,是中国核电高质量发展的样子。

从0→?中国核电起步40年 | 从《秦山里的中国》采访创作谈秦山核电的人文精神

大家知道,关于原子弹的故事,作家、学者和亲历者写了很多著作,但完整翔实记录中国人自主设计、建造、安装、调试和运维核电站的文学作品还是一个空白。如何讲好中国核电高质量发展的“中国故事”,如何写出核能新质生产力的“秦山经验”,对我来说,是一次巨大的知识挑战,也是一项文化使命。《秦山里的中国》不是传奇,也不是传说,它既是秦山真实的历史,也是秦山人文精神的记录,是秦山核电坚持以人为本、塑造秦山精神和建构社会价值的“史记”。令我欣慰的是,《秦山里的中国》不仅得到了“老秦人”的高度赞赏,也得到了文学界的普遍赞誉。这的确是科学和文学的一次“双向奔赴”,是历史与现实的一次“双向奔赴”,当然也是一次工业精神与人文精神的“双向奔赴”。我相信,《秦山里的中国》已经成为秦山核电乃至中国核工业人文精神的一部分,当然更是我以文学的名义,向以“老秦人”为代表的中国核工业人的崇高致敬。

丁晓平

本文作者系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、报告文学委员会委员,鲁迅文学奖、中国出版政府奖优秀出版人物奖、全国新闻出版行业领军人才获得者,现任解放军出版社副总编辑,大校、编审,著述50余部单行本,计1000余万字。2024年9月,其历时三年创作的长篇报告文学《秦山里的中国》由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,在社会各界引起较好反响,入选2024年度中国报告文学优秀作品。

亲爱的凤凰网用户:

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,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,建议升级浏览器

第三方浏览器推荐:

谷歌(Chrome)浏览器 下载

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